留守儿童文艺作品也能温馨明快

 
  2018-04-05 09:04:37  
 
 

谈到留守儿童,人们一般会想到偏僻的山村,独居老人带着孩子,父母每年回家一次。表现留守儿童主题的文艺作品也常常充斥着暗淡的画面、稍显压抑的情感,仿佛消极、阴沉才该是这类作品的主色调。

“其实这是一种刻板成见,起码在云南,在中缅边境的村庄中,我们接触的留守儿童不是这样,他们确实少不了生活的艰难,但主色调仍然是少年该有的鲜亮和明丽。”《米花之味》导演、编剧宋鹏飞如是说,“我不想用一种卖惨的、悲情的方式来表现,而要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它明快、幽默、调皮起来。”

《米花之味》将镜头转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讲述了长期外出务工的母亲回到家乡之后与女儿因生疏产生一系列矛盾,磨合之后母女关系又重新弥合的温暖幽默故事,展现了留守儿童、母女亲情、民族习俗、返乡青年等多种元素。尤其是在展现留守儿童生活时,影片呈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令人耳目一新,这给同类文艺作品一个启示:略显灰暗的主题也能用温馨明快的色调渲染,从而呈现出层次更多元、内涵更丰富的乡村现实图景。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米花之味》主演英泽是个名副其实的“海归”,从出生便一直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在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傣族寨子一住就是半年,与世隔绝地与山民一同过着山村生活:穿少数民族服装,和当地妇女一起到集市买米线,用地锅烧柴做饭,喂猪,洗衣服,晚上还要和当地人沟通,陪孩子玩游戏培养感情,练傣族舞蹈,学当地方言。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文艺作品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应让艺术引导市场而不是让市场奴役艺术。在此基础上,文艺作品还应立足当代、关注现实,自觉用当代意识思考现实生活,主动将个人感受升华为公众的感受,提高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让文艺作品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应努力探索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模式,引人向好向善,而非单纯勾起悲伤。

“在电影与市场的关系上,我们要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的终极目标是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宋鹏飞还注意到当地儿童精神生活空虚的问题。在云南大力发展旅游拉动经济的背景下,有一些村寨甚至出现了“向金钱看齐”的苗头。“因为爸妈在外打工,很多孩子都有手机,本应用来联系父母。但很多孩子只会用手机打游戏,到处蹭无线网,寺庙长老不高兴就把信号关了,然后他们就去镇政府蹭无线网,有时到半夜都不回家,我在电影中也着重表现了这个问题。”宋鹏飞说。

 来源:人民日报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85990580  E-MAIL:hlj61@hljlib.cn

黑ICP备075003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