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上海儿童文学1978-2018一代作家的文学巡礼" 在沪举行...

 
  2018-03-29 08:55:22  
 
 

2018317日,“上海儿童文学1978-2018 一代作家的文学巡礼”在上海作家协会大厅举行。近百位老中青少四代上海儿童文学作家齐聚一堂,以自述、评述、致敬等方式,对秦文君、陈丹燕、梅子涵、沈石溪、周锐、彭懿、郑春华、刘绪源等作家和评论家近四十年的创作成就进行集体研讨和展示。这既是对一代作家的文学巡礼和文学致敬,也是上海儿童文学再次集结、重新出发的交接仪式、出征号令。

上海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镇和发源地,“开放前瞻,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造就了上海儿童文学多元、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视野和进取精神。四十年来,上海中生代儿童文学作家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创作生命,为中国孩子留下了弥久畅销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中国少女》《狼王梦》《女儿的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代表着各种体裁的高度,探索着儿童文学潜在的创作可能,呵护了亿万少年儿童的成长,彰显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独有的文学气质。这些中生代作家和陈伯吹、包蕾、贺宜、任大霖、任大星、任溶溶、圣野等老作家一道,构筑了上海儿童文学的扎实基座,并激励着新生代作家砥砺前行,撑起上海儿童文学的璀璨星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高洪波在致辞中说:“上海儿童文学作家几代同堂,拥有相当齐整的、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家群体,形成了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创作格局。”以散文、诗歌知名的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近年也加盟儿童文学创作,他在致辞中谈到:“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有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涌现,是因为上海的儿童文学界有探索奋进的优良传统,有和谐亲切、互相鼓励互相关心的气氛。”作为中生代儿童文学作家的扶持者和见证人,八十六岁高龄的著名理论家周晓,历数中生代作家的创作特色,并称“我是在他们的‘裹挟’下而奋发向前,一起成长的”。上海中生代作家群的同龄人,“霹雳贝贝”之父、作家张之路则深情回忆了他这一代作家的创作历程,分享了他们保持四十年旺盛创作力的心得。来自台湾地区的散文家、出版人桂文亚评点了上海中生代作家作品独特的文本价值,以及三十年来对海峡两岸产生的深远影响。

与会者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丹燕短篇小说《上锁的抽屉》首开先河,从审美角度表达了少年人的朦胧情愫,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新潮流的先导,其后几十年的作品也证明了她是一名多元的文学闯将。同期,秦文君的《少女罗薇》《告别裔凡》等成长小说,与前者并驾齐驱,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大放异彩,此后的中长篇作品,尤以《男生贾里》等风靡全国。梅子涵的创作以“艺术探险”为特色,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女儿的故事》,就以对沪语的精彩应用,凸显出卓越的叙述语言表现力;周锐和彭懿的热闹派童话早在八十年代强劲崛起,三十年来,创作生命力不减,周锐的多文体发展,彭懿在理论、翻译、图画书创作等方面均卓有建树;成长于军旅,后自云南回归上海的沈石溪,他的动物小说创作足可称得上是一种“现象”,他的作品是中国儿童文学领域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专注于低幼文学创作的郑春华是一位天生能读懂孩子密语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所创造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而刚刚去世的理论家刘绪源,依凭自己独立的风骨和创造,使得他创立的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批评实践之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意义。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巡礼,不仅是学术性的研讨,还是情感与温度的集结、理性和感性的碰撞、过往岁月的梳理、对现在的凝视和未来的展望。这次活动的意义更在于立足当下,通过对新时期以来上海中生代儿童文学作家文学创作的总结,厘清上海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为上海儿童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本次活动由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陈伯吹儿童文学基金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少年文艺》《儿童时代》 《少年日报》协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图书馆      电话:0451-85990580  E-MAIL:hlj61@hljlib.cn

黑ICP备075003993号